第999章 心灵净无尘(1/2)

“巴巴”是一个奇特的职业——不,或许说,是一群奇特的人。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最著名的“巴巴”以及他的门徒们:释迦摩尼通过巴巴的苦修,在菩提树下证道,于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此诞生了。而在地-1的世界,地藏王菩萨更是一手创立了地狱,以纳鬼魅,分隔人鬼,制造了一片净土。

释迦摩尼创造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地藏王菩萨以大愿创造了一片人间的净土。一直到现在,“巴巴”的修行依然在继续……

总有一些遇到困惑、心灵受到感召之人放弃优渥的生活、放弃现有的地位、金钱和享受,成为一名“巴巴”,然后通过各种苦修的方式,寻找顿悟——他们会通过各种的方式,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方式:以一念代万念,明志而却念,寂灭禅定,寻找内在的真我。苏倚、苏婉二人带着暖暖来这里,便是带暖暖来看各种的巴巴——观察他们奇特的修行方式,欣赏这一群特殊的人,洗涤心灵的尘垢。

这是一群身体上看起来极不干净,但心灵上却如同清泉一般的人。“要用心感受……你能看出他们的修行吗?”

苏倚、苏婉、暖暖三人走进一间帐篷。帐篷内铺着一层地毯,三名巴巴就在里面修行,也不说话。七,写:

人得一以为大,大得一以为天,承天之志,以为天志。天志浩浩,盈于天下,笼盖四方,以人之一为机理,大之一为根本,亘存于人世之间。人故有天志,生死不能移,是以刀山火海,死不旋踵。子墨子之天志与孟子之浩然正气,所言同一,名谓相异——所谓浩然正气者,以道德、道理为根骨、养料,充塞期间,盈满于胸,故而无畏。是以言“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儒、墨二学,何独以墨不畏死,流传千古之名?同样提出了一个理论,只是命名相异,何以区别如此之大?

……

这是一篇对“天志”和“浩然正气”的比较、分析的文章。是暖暖看了巴巴之后,回到家里对自己、自我的一种剖析。

“天志”和“浩然正气”没有区别——之所以“浩然正气”没有造成“天志”那种令万千人如一人,刀山火海,死不旋踵的悍不畏死。在暖暖看来,这只和儒、墨的思想核心有关,儒讲“仁”——仁便是有等级的,君、臣、父、子、陌生人,彼此的亲疏远近,各有不同。更有亲亲相隐,这就造成了“浩然正气”不那么正,不那么浩然。孟子且不论其人品,至少浩然正气要以道德、道理来养,这一句话是正确的。道德不亏、道理不亏,浩然正气就不亏,不亏就无所畏惧。

若是道德上有了亏欠、道理上连自己的内心都说服不了:那么,又如何能够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呢?

不能——说到底,是儒家的道理站不住脚。

连卫道者自己都不那么坚信。

所以本应该充盈于心胸的浩然正气亏了,就像是一个亏了气的皮球,缺乏了弹起来的力道,一切也都是枉然的。在分别阐述了“天志”和“浩然正气”之后,暖暖便又写到了在酆都时自己的行为,一点一点的剖析,分析自我——分析自己是如何杀死赵倩倩和另一个教唆者的气——正气,描绘那种正气出来时候的状态。当那一股气充塞于心胸的时候,那一种无所畏惧,那一种充盈的要涨裂,要爆炸,要一舒胸臆的感觉。这一篇文章,发乎于心中的一点灵光,深挖自己的思想,极为通透。

看完文章,苏倚就抬头看了暖暖一眼,说:“写的很有深度嘛……关于天志、浩然正气的论述很好。其实儒墨的思想,在这一个方向上的统一,也不是偶然的。墨本来就是从儒家出来的,就像是法家,不也是从儒家出来的吗?儒家啊……墨子认识到了它的疏漏、错误和不足,于是有了墨家。到了荀子这里,同样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法家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火凤凰】最新更新章节〖第999章 心灵净无尘〗地址https://www.bqg25.org/97/97792/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