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三年(2/3)

前,只剩下了霍去病,而现在,那份名单又成了一片空白。

你们以为刘彻把霍去病从名单上划去,派人监视他,只是因为他杀了浑邪王,或者是在朝堂上公然顶撞刘彻吗?

不,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跟浑邪王死不死,霍去病顶不顶撞刘彻都没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权利,就是皇位!

哪怕这其中有一人从来都不曾有过半分叛乱的念头,甚至他还可以为了大汉去死。可另一个,另一个端坐于皇位上的人却不想去管这些,他只知道,你的存在,威胁到了他,威胁到了他的皇位。

这就足够了。

但好在的是,后者虽然不在全心全意的信任前者,可后者也不是一个傻子,不然他就不是汉武帝了。

何况,两者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只要霍去病能收敛一点自己,只要他能不那么强势,只要他的威望能渐渐弱刘彻也不会拿他怎么样,还会一如既往的信任他,毕竟匈奴还未灭啊,刘彻还需要霍去病继续为自己冲锋陷阵。

可收敛?不强势?那还是霍去病吗?

刘语兰,平阴公主,或许,关键时刻,只有她才能拉霍去病一把。

相比如霍去病和汉武帝之间骤然爆发出来的矛盾,虽然激烈,但还有回旋的余地,可有一方却不再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大唐。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显驾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五岁。

高宗去世,大唐上下一片哀嚎。

凭心而论,李治为人可能软弱了一点,没有乃父世民之风,但他却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依靠先皇李世民为他打下的根基,李治顺理成章的于在位期间做出了一番贡献,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方面,大唐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当然了,如果不算黄小伟他们那次率军围攻长安,李治称得上半个明君,可他的为人懦弱,优柔寡断,却是不争的事实,武则天,就是其中最好的证据。

帝后争锋,前者被后者打的满地找牙,到了李治晚年的时候,大唐的朝政几乎都被武则天一人所把握,而武则天后来所行之事,也让李治的身上有了洗不净的污点。

李治临死前的那个晚上,他先是在贞观殿的病榻上叫来了武则天和太子李显,弥留之际,李治沉重的拉过武则天的手,告诉武则天,自己走后,你一定要好好辅佐太子。

武则天笑呵呵啊不对,是泪眼汪汪的答应了李治,陛下放心,臣妾定不辜负陛下嘱托。

李显也赶紧按照事先排练好的,哭得可伤心了,一个劲的嚷嚷着父皇别走,儿臣不要皇位,就要父皇。

李治安抚了几句,就让他们母子二人退下了,随后又传召朝中的重臣话别,这都是常规的,一般老皇帝临死之前,都必须跟手底下的大臣们串串气,让他们日后好好辅佐太子,太子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提出来,争取让咋们大唐更上一层楼。

臣子们一个个也是哭得泪流满面,告诉李治,陛下您就放心吧,老臣们绝对会好好辅佐太子殿下。

跟重臣们说完了,李治又召见了自己其他几个儿子,告诉他们,你们虽然无法继承皇位,但这大唐的天下终究是咋们李氏子孙的,你们要好好辅佐你们的皇兄。

用了没多长时间,李治就把该见的人都见的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人他没见,直到最后一位皇子离开了贞观殿后,黄小伟终于走了进来。

不管怎么讲李治也算的上是黄小伟的一位故人,于情于理他都该来送送他,送送这个被自己欺负了十几年的倒霉皇帝。

李治此时已是弥留之际,但大概是因为回光返照的缘故,躺在病榻上的他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虚弱,也并没有到了连话都说不了的地步,脸色反而还很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那些年的人和事儿】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四十三章三年〗地址https://www.bqg25.org/64002/76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