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八千对十万?!(2/3)
反汉也是毫不含糊的。所以,尽管青州黄巾军投降了曹操,但是,对于曹操这个东汉的高官还是心存疑虑,对于曹操的拥汉的政治立场是绝对对立的他们并不想为曹操拥汉的政治主张拼命。所以,与吕布甫一接战就溃散奔逃是情理之中。
如果说青州兵与曹操的政治主张是隐伏着,未见文字表述的话,那么,汝南黄巾军在官渡之战中,坚定的站在反汉的袁绍一边,那就是个最明确的硬证据
这支农民军队还有一个特出之处,他们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太平道作为精神纽带。所以尽管黄巾军在主力部队被镇压下去后,黄巾军余部青州黄巾军仍能在更加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中才会屡打不垮,从不离散更不溃散。这个特出之处也正是青州黄巾军愿意归降曹操的一个最要紧的原因。因为黄巾军的这个太平道宗教就有道家思想的浸润,这个宗教的圣书太平经就是黄老道家学说下移民间的产物。而曹操一家是有道教信仰传统的,有这个宗教认同,所以,青州黄巾军尽管屡被官军、士族、豪强的武装攻击,但是唯独选择曹操做依托。类似的事件,在张鲁投降曹操上更可以看得出来。张鲁一家创立的“五斗米”教也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也因为曹操一家有道教信仰传统,所以,夹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张鲁选择投降曹操。
从政治立场上考量,黄巾军的反汉立场无疑与曹操的拥汉立场绝对冲突,但是,从宗教信仰认同来讲,曹操与黄巾军又有共同语言,那么就很难一分为二的说清曹操与青州兵的关系了:合不来政治立场,离不得宗教信仰。也似乎是因为这种说不清的,极微妙的关系,尽管青州兵在开初不为曹操效死力,却也没有背叛曹操的举动;而曹操对于青州兵也是持一种宽大包容的态度,对于青州兵的临阵溃散也不去计较惩罚。更让人有些不可理解的是,青州兵加入曹操阵营后,并没有被曹操、分割后分派给他的各个将领分别统领,反而还准许其保持独立建制不与其他各部军队相混。这样的宽容大度着实少见。
曹操对于青州兵的宽容更有如下材料可以证明:
三国志于禁传: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
张绣归降曹操后,又反叛,着实让曹操措手不及挨了一闷棍,而这个时候,在作为曹操主力的青州兵却做了“劫匪”,打劫曹操的其他部队的财物甚至于衣物而青州兵敢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曹操对青州兵的宽容,甚至于“纵容”。以至于曹操部将于禁对之略行惩罚后,这些青州兵竟然跑到曹操那里告黑状,奇哉怪也,为什么曹操对这些青州兵这么宽容
真的,为什么曹操对青州兵这么宽容难道说这位曹丞相打江山全凭着这些青州兵没有了这伙子青州兵就干不成事业了是这样么
是与不是,还要从三国志文本中找寻证据,还是给从三国志武帝纪中看:
“董卓立汉献帝后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曹操散尽家财毁家纾难护卫汉室召了多少兵马裴松之的注文说的明白: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也就是说,曹操起家的本钱:五千人马。可是就这五千人马在追击董卓时,在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大战一场,几乎折损殆尽。曹丞相的本钱“乌有”了。
但是,曹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萌妹反转三国】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二十六章 八千对十万?!〗地址https://www.bqg25.org/265/265141/12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