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7)
李如楠引大军北上攻打沈阳,孙承宗则坐镇辽阳城,既然已经撕毁了万历皇帝的圣旨,驱逐了天使,造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也就没什么好隐瞒的了。
孙承宗脑袋上那顶反贼亲属的帽子是无论如何都摘不掉了,既然如此,倒不如跟着李如楠一条道走到黑了。
辽阳城已下,左近的城寨,孙承宗假托李如楠的名义传檄而定,李家在辽东镇守多年,威信最重,虽然李如楠突然造反,还是让辽阳百姓大大惊诧了一番,心中也不免恐惧,可要是李家人坐上那个位子,辽东的百姓倒也并不如何反感。
大明立国多年,积弊丛生,天下百姓的日子也是困苦不堪,这其中要是选出一个最苦的地方,莫过于辽东。
自古以来,辽东向来都是苦寒之地,属于蛮夷居所,至少明清之前,养尊处优的汉人都在长城南面生活。但凡是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几乎生下来就注定要谱写一篇战天斗地的苦难史,无怪当年的金国狼主听了“十里荷塘,三秋桂子”的诗词,便动了南下犯宋的野心。
蒙元之时,生活在辽东的人口,也不过才五十五玩,到了明朝统治时期,辽东人口不超十万,元末辽东地区持续十五年的动乱,对辽东社会经济是一场空前的浩劫,结果是辽东人口大部失散。
红巾军在辽东地区四年多的活动时间里,元军和红巾军进行过殊死的搏斗,辽东人口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红巾军占领辽东时期,很多人逃到朝鲜半岛。
由于战局失败,元朝将领裹挟大量辽西人口北迁。这里主要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元朝勋臣木华黎的后代纳哈出,一个是元朝大将也速。
纳哈出在洪武二十年投降,明朝得到的军民总数有22万多人,另还有6万余人因明军受降失误而在松花江北逃散,加之其他逃散人员估计总数近30万人。
为了防御残元势力南下,朱元璋也有意识地把北平府以北特别是山后地区的居民强制南迁。特别是洪武四年,明朝廷共三次将山后地区居民迁至北平府,这其中就包括辽西的居民。
在经过红巾军的进入、纳哈出和也速等人的裹挟,以及明初的强制移民,辽西地区实际上已经没有居民了,元朝剩余人口这时多集中在辽河以东地区。
到了万历年间,中原地区年年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大批流民进入了辽东地区,单单是李如楠所控制的金州卫,盖州卫,复州卫三地,就招揽了流民百万之众。
不过相较于辽东这么大的一块地盘,依然是地广人稀,可即便如此,也不是老百姓家家都有百亩良田,大多数人是田无一垅,房无一间,只能做佃户,一年租地收的粮食,八九成交租还贷,剩下的吃不到年关。
现在无主田很多,之前建虏攻城,大明官吏战死或逃走后,遗留的良田多达数百万亩,田荒无主,没有人耕种。
孙承宗便命令冯仑带人丈量土地,测得海州城,鞍山及辽阳城左右的无主田地,共有三十万垧,一垧折合十五亩,即四百五十万亩。李如楠不在,孙承宗便做主将这些无主的耕地平均分给百姓。
百姓们得了实惠,一时间乡野之间,欢声雷动,之前还有些读过书的,斥骂李如楠为反国逆贼,可现在也纷纷收了声,那些小民百姓,更是将李如楠当成了万家生佛。
再说奉了,李如楠的军令南下山海关的傅成统帅了五万大军,辞别了李如楠,一路向南,过鞍山,走海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杀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十章〗地址https://www.bqg25.org/14/1408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