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无字天书(2/4)
后面的马厩里,这天寒地冻的,可别冻坏了它!”
胡戈哪里看不出赵主事的心思,知道他担不起这个干系,又知他是一份好意,便借故很是慎重的托了他个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好让他心安。
果然赵主事一听便直起身子来,恢复了往日里在尚书省当差的那份的神采,笑道:“好说好说,下官亲自去办,后院里草料充足,又有专人照顾,胡大人敬请放心!”说完赵主事跟身边同僚说了两句,又对胡戈客套了声“请”,就这样当着嘱咐人的面,亲自办他所托的事情去了。
见赵主事去了,旁边另外站着协助的官员客气的对胡戈道:“胡大人,请随卑职这边来!”
胡戈点点头,随他来到都堂的门房中,胡戈瞧见这时屋内站了几位尚书省里没有品级的令史、掌固,那位引胡戈进来的官员对他们吩咐道:“这是我们工部的胡戈胡大人,你们手脚干净些!”
里面诸人“噢”了一声,原本严肃的脸上变得表情丰富起来,纷纷上前与胡戈问好,胡戈随和的走到堂中央,将肩上包袱放下,配合着他们的例行检查。
这时也陆陆续续有其他考生被人领了进来,屋内一团和气的形势立刻为之一变,进来的考生们立刻被几位掌固迎住,点名盘问,呵斥搜身,他们确定完考生的身份后,便马上仔细的在他们身上搜查起来,或许是他们动作过大,又或者是这些富贵人家的子弟非常不习惯如此待遇,考生脸上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一股怒意,可是当他们一看到就连东宫的胡大人也是这般际遇时,这才各自偃旗息鼓,任凭搜查。
他们不知道,这种科举前搜身的措施一直要持续到安史之乱之前。那时出现了一位胆识过人,名叫李揆的礼部侍郎,当由他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吩咐人在考场内放置了经史和韵书,供学子们查阅,于是这时夹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搜身这个规矩自然而然的也就从此消失了。
胡戈此刻却已经收拾妥当,朝身边的令史点了点头。那位送胡戈进来的官员一直候着没有出去,此时见了胡戈这边动静,悄悄朝站在胡戈身边某个书吏递了个眼色,后者微微点头,一言不发的上前替胡戈背了行李,只等他起步。
胡戈见状,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他没有在这种场合下推却,只朝那背着自己包袱之人笑着点了点头,便往门外走去。屋内这一幕几个正在搜身的考生们都瞧见了,没有任何人心起异议又或吱声,他们在搜完身后自家背起自家的行李,视若无睹的离开了门房,朝考场而去。嗯,这有什么好异议的,他们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人生吗?就在这瞬间里,胡戈没想到自己糊里糊涂的又做了一回别人的榜样。
在这唐初,朝廷没有专门为科举考试而准备的考场,一般都是在尚书省都堂的廊庑(走廊旁边的小屋)里摆好书案,学子们在这没有门帘的房间里席地而坐,考试的时间是一整天,从早上卯时(清晨五点到七点)到晚上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一般来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会这么准时,早上一般从六点钟左右开考,晚上结束的时间便要看天了,考试之前考场人员允许考生们自带“脂烛三条”,就是说天黑了之后你还没做完试卷的话,你可以点起这三根脂烛继续答卷,待它们烧完之后,对不起,考务人员就要过来强行收卷子了。后来长庆元年时,礼部不知为怎么把燃尽三根脂烛后收卷的惯例改成了两根,白居易为此还上书给当时的皇帝唐穆宗,提意见要他尊重旧例。但即便是允许点三根脂烛,还是有人戏称道:“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这也是为什么参考的考生人人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袱的原因,这大冷的天里,你席地而坐得带上取暖的木炭吧,一天坐在考场里不能出去你得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食盒吧,还有饮水用的器具,以及应考用的水墨,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加起来,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耕唐】最新更新章节〖第一零九章 无字天书〗地址https://www.bqg25.org/136/136089/11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