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十三山(1/3)

其实所谓的群议自然是找说得上话的人商量,而当时在山海关的朝廷大员可不少,视师尚书张鹤鸣、辽东经略王在晋、蓟辽总督王象乾都在。

按照袁崇焕打的小报告,王在晋不顾众人反对独断专行,耗资百万去修“八里铺重城”,结果是“群议哄然”。实际情况是哄然确实有,不过是哄然响应。视师尚书张鹤鸣、蓟辽总督王象乾都表示同意,而且声援这个计划的、出主意的、赞赏的、嘉许的还大有人在。

户科周希令提出与王在晋类似的计划,他提出可由中前所入海口筑一边城到黄土岭,城墙约有十七里,算是出主意的。不过,此城造价颇高,十七里要四五百万。此后兵科沈应时又复议他们二人的方案,说两个都不错,算是声援的。接下来兵科赖良佐又提出,可先修王在晋所提议的八里铺,等完成以后再修周希令的。

不同意的,袁崇焕、阎鸣泰、沈棨、孙元化,这几个人里职位最高的是阎鸣泰,当时是山海监军道副使(正四品),和前面的这些大佬比起来,他们只能算是不入流的小字辈。只要孙承宗脑袋还没有秀逗,就知道双方的分量孰轻孰重。

所以哪怕是孙承宗再想推行自己的主张,也不得不暂缓。他不能不顾及在场的三位大员的意见。所以第一时间放弃了原本的打算,转而同意修筑八里铺重城。

“诸位同僚意见如此统一,看来是孙某孟浪了。不过某还是认为,辽西之地不可尽送与建奴贼子之手,更望各位同僚于虚活之著,提缀道将之精神,使其人人在战,事事在战,切勿跼足于十六里之内,如此方为上策也!”

朱宏燚暗自摇了摇头,孙承宗果然还是没有放弃他的想法。虽然这一回合交锋,表面上是王在晋、张鹤鸣等人赢了。但是朱宏燚很清楚,战斗才刚刚开始,孙承宗想赢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他只需要一道奏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搬掉眼前的这些障碍,谁让他是天启皇帝最信任的老师呢。

看着王在晋等人轻松的样子,朱宏燚不禁有些悲哀。可对于现实他却是无可奈何。这一晚上的会议开下来,唯一让他觉得有趣的就是传说中袁都督的真实相貌。

后世的那副乾隆年间的画像中,袁都督着实是个美男子,皮肤白皙,容貌俊美,一副儒将采。说实话,和画像中的袁都督比起来,朱宏燚都有点自惭形秽,恨不得先去棒子国整容之后再穿越。但是见面之后,朱宏燚却大呼上当,还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袁都督这副尊荣怎么描述呢?和《石匮书后集》里描写的一样,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情躁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袁都督身材矮小,得跟猴子一样,而且性情非常暴躁。其实说袁崇焕得难看的不止这一处,举荐了袁崇焕的钱龙锡也说:“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说白了,袁崇焕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能打动别人的魅力男。

清朝人就是靠不住,朱宏燚暗自腹诽了一声,都说后世的明星整容化妆什么的,这弘历狗鞑子感情几百年前就干过,还干得很恶劣。男子汉大丈夫得丑怕什么?又何必故意遮掩?

当然相对袁都督并不和谐的面容,更让朱宏燚咋舌的是他的那个脾气。暴躁是一方面,喜欢说大话,没事找事则是另一方面。眼下这儿时候,孙承宗都偃旗息鼓了,他还不干。

“诸位大人,下官以为,修筑宁远城是势在必行!修筑好宁远城之后,下官可以保证,不让建奴鞑子犯我国门一步!”

说实话,这就是不上道了,原本王在晋就看他不顺眼。注意,这才是事实,清修明史里面说什么袁崇焕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对此王在晋表示极大的肯定和赞扬,还欣赏袁崇焕,提拔他当了个“宁前兵备佥事”。

这不是纯粹扯淡么,看看王在晋奏章里是怎么说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明朝玩网游】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六章 十三山〗地址https://www.bqg25.org/1230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