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争议(2/3)
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王在晋)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朱宏燚听完了两人的对话后,虽然对王在晋的安排能理解,但还是有疑问的,若是真像他设想的那样,将逃兵置之死地,那可能出现的有三种情况,一、拼死作战,二、逃去山寨等死,三、投降。
对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王在晋的安排都算还能应付,若是逃兵望而降,他又能怎么办?那时候八里铺的新城一样成了摆设,而更可怕的是按照他当时的计划,整个山海关一共是用六万人防守,去掉前面不中用的四万,剩下的守关兵卒才两万人。
那四万人都望而逃了,在示范效应之下,他凭什么认为这两万人不会效仿呢?而且对于山海关来说,两万守军实在太少,六万人合兵一起都守不住?那两万人岂不是更守不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王在晋的安排有些想当然了,如果能守住第一条防线,那根本就不用修后面那一条,如果前面那条守不住,那后面那条也不用做太大的指望。当然若是从防御纵深而言,有两条防线确实比一条好,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他手下士兵不是窝囊废,不会望而逃或是望而降。不过在山海关本来就有问题的情况下,多修一条防线也算是上个双保险,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朱宏燚虽然不是什么军事家,但针对王在晋计划中的漏洞,他还是要提出自己的意见的。
他忽然前出一步,拜道:“王大人,下官对于您的计划,有一事不明,可否请大人不吝赐教。”
其实王在晋早就注意到了朱宏燚,毕竟辽东这个泥坑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是谁也不愿意来,一个新科状元能主动要求前来是比较罕见的。
王在晋和颜悦色的问道:“状元郎有何问题只管到来,老夫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宏燚又拱了拱手,问:“下官只是想问,若是新城中的四万守卒陷于死地而不思奋起杀敌,反而尽数降敌了,大人如何应对?”
王在晋愕然道:“怎么可能?”
朱宏燚笑了笑道:“大人您刚才所言,说边军善走,涌入旧城关门之前,大人若是不放他们进来,这些贪生怕死之徒投降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毕竟激愤之下,谁也不知道这些逃卒会做出什么决断。万一要是尽数皆降,大人可有应对的方案?”
“这?”王在晋还真没想过这么问题,一时间竟然被朱宏燚给问住了。反倒是孙承宗眼前一亮,当即说道:“宏燚所言极是,八里之内修筑两城实在太近,到时候逃卒激愤之下甚至会反攻关门。到时候逃卒与建奴贼子一拥而上,区区两万人根本守不住关口。以某之见,还是在宁远一带新筑城,将贼兵挡于二百里之外才是上策。”
朱宏燚不屑的撇撇嘴,孙承宗果然还是忘不了在宁远修筑新的城。这和王在晋的策略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而已,而且操作起来也非常困难,能修起来就是见鬼了。
果然,王在晋应付不来朱宏燚,对付孙承宗还是够的,他马上反问道:“宁远孤悬于关外,新修城墙工程浩大耗资甚巨,恐国力不可支撑!”
王在晋也不是说假话,大明朝天启年间每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三百多万两白银,像他提倡的新修八里铺工程,最开始要预算四五百万两,后来精简来精简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明朝玩网游】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四章 争议〗地址https://www.bqg25.org/123/123036/1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