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路(1/3)
天启二年以来,党争、兵灾、叛乱层出不穷,整个大明王朝已经雨飘摇奄奄一息。不过和一年前的辽东烂局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那一年建奴兵攻克沈阳、辽阳,整个辽东光总兵就死了六个,丢掉了疆土千里。当然这一切和故事的主角朱宏燚(yi)没啥关系。对他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应付一场事关终身幸福的大事——会试!
九个月前,还生活在新中国光辉之下的朱宏燚,是一个发愤苦读准备考研的中系毕业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朱宏燚放下书本,准备玩玩游戏换换脑子的时候,同无数穿越的前辈一样,他被一道球形闪电送回了三百九十年前的天启朝,投生到了一个通过乡试的举人身上,巧得很这人也叫朱宏燚。
还真是运气,朱宏燚正欣喜自己不用改名换姓的时候,很快就因为这个名字有了新的烦恼。因为这个朱宏燚身份不仅仅是个举人那么简单。这小子竟然是明朝宗室,虽然只是最低一级的奉国中尉,但怎么说也是皇亲贵胄,也就是朱重八的儿子儿孙。
按说朱宏燚童鞋是山鸡变凤凰、鲤鱼跃龙门了。可熟读史书的他却知道给老朱哥做孙子可不是一件好事。虽然老朱心疼儿孙,特意下旨给所有的儿孙都安排了铁饭碗(爵位),而且俸禄还很优厚,哪怕是最低档次的奉国中尉每一年也有两百石大米。要是亲王、郡王什么的,几千石,甚至上万石也是有可能地。
可朱家食堂的小灶也不是那么好吃地,也不是人人都能吃饱地。毕竟国家财政收入是有限的,而老朱的儿孙繁衍得又太快,到了明末,朱家的这些穷亲戚多得实在是让人崩溃。
有明一代,老朱的子孙们封为亲王的83人,除了年幼殇亡未能确定封地的,一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五十个亲王府。封为郡王至奉国中尉的,则多得不可胜数。比如晋王系庆成王朱济炫一支,为天下之最,生的儿子更多达百人,除子世袭封王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父兄之间竟不能尽识。
如此高的生殖能力,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据史籍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了永乐年间,30年左右增加1倍,达到127人。而在嘉靖八年,玉牒中所载的宗室人口达8203人,100年间增加6倍。嘉靖三十二年又增加约1.5倍,达17661人。嘉靖年间,仅河南地区便有亲王5人,郡王80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1890人,为天下之最。
但仅过16年,隆庆三年的亲王、郡王、将军、中尉以及未名未封者,共计二万八千四百九十一人,这还不包括皇族中的公主、郡主、县主、乡主。再过26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就达到十五万七千余人。
人多了大锅饭就不好吃,随着人口的暴增,国家也负担不起(毕竟明朝的赋税很低),于是同样都是老朱的子孙,景况却大不相同。势力较大的亲王、郡王享受着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支系较远的宗室却连肚子都吃不饱,竟有活活饿死的。为啥?因为老朱严令禁止宗室出门打工,士农工商哪一个行当都不准干!
如果一直执行老朱的规定,那可怜的朱宏燚恐怕要么饿死,要么故意犯罪去吃牢饭,不管哪一条这辈子都算是废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万历二十三年,那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天子总算是做了件好事,允许宗室参加科举,但只有辅国中尉以下的宗室子弟才有资格。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宗室有活路,以老朱后代期圈养的能力,参加原生态的科举也只有名落孙山的份。到了天启二年,条件进一步放宽,专门为宗室设置了宗科,也就是走个后门,放松录取。
说起来朱宏燚也有点小背,辛辛苦苦寒窗十年考中了举人,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但隔年这个资格就没啥意义了,开了宗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明朝玩网游】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章 出路〗地址https://www.bqg25.org/123/123036/1.html